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為了進一步普及農業高效種植關鍵新技術,發揮科技在春耕生產中的支撐作用,實現質產雙增。2023年2月22日,百色市田陽區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邀請自治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田陽)科技特派團一行7名專家會同田陽區科技特派員前往坡洪鎮新建村開展產業調研座談會,組織現場教學、田間培訓活動,充分發揮科技在春耕生產中的支撐作用。
新建村地處百色市田陽區南部石漠化片區,位于坡洪鎮西部,平均海拔高度為568米,常年氣溫較城區低4-5℃,依山旁水、氣候宜人,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對于發展農業來說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寶地。通過召開座談會,與新建辦工作人員、駐村工作隊員、村干,以及產業基地負責人面對面交流,得知新建村立足做大做強做優產業,采取“公司農戶+村集體”的模式,大力發展的貝貝南瓜、木耳、番茄農業產業基地均采取訂單生產的模式,由公司包發放種苗、提供技術服務、保底價收購的方式,有效推動了農業產業適度規模經營。但在具體經營管理當中,也偶爾會遇到一些難題,希望能夠得到廣西農科院、廣西大學等專家團隊經常到基地開展科技服務和指導,特別是在產業規劃、種植管理等方面提供先進的理念和實用新技術。座談會上,科技特派員團成員從該村產業發展現狀、品種選擇、栽培管理、品牌建設等方面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同時實地調研木耳、番茄基地。在木耳栽培基地,通過查看木耳栽培現狀和露天生產模式,提出木耳露天栽培種植不利于控溫控濕,菌棒容易感染病原菌,影響產量的問題,建議加強管理,適時采取避雨控濕措施,降低有害病原微生物侵染發生率。在番茄基地,結合該基地番茄栽培密度、長勢等情況,詳細了解番茄的日常管理情況以及當地的氣候條件,提出春種露地番茄受自然條件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存在坐果難、病蟲害容易侵害等問題,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采用簡易大棚栽培的模式,減少病蟲害發生,減少用藥次數,提高產品產量和品質通過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圳品”的認證,提高產品的市場價值,拓寬銷售渠道,從而實現產業增產增收。
▲圖為在新建村村部召開產業調研座談會
▲圖為科技特派員周向陽與種植戶交流木耳管護經驗
□韋淑丹 岑慶英